镇江科技工作者的楷模——赵亚夫

发布者:gsgl 发布时间:2018-01-17 浏览次数:578


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1941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曾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

 


亚夫向日本农文协客人介绍戴庄农业情况

53年如一日,始终把“三农”工作装在心头,坚持把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退休不退岗,在句容市天皇镇戴庄村搞试点,使其成了江苏乃至全国发展生态农业、以农富农、实现农民小康梦的典范。“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民谣。

赵亚夫的年龄、水平、地位、身体虽然在变,他不变的是强农富民的心,不灭的是农民小康的梦。他放弃的是从日本带回家用电器,带回来的却是弥足珍贵的农业科技书籍和草莓苗;他放弃的是退休后的休息和节假日陪伴家人亲情,赢得的却是江苏农民、四川灾区农民的真爱。几十年他用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先进农业技术和理论武装的脑,一双纵观“三农”发展的眼,一双为农民实现小康奔走不歇的脚,一双为强农富民办实事的手,实实在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诺言:“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爱国敬业,始终坚持为强农富民作贡献

“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是赵亚夫一辈子的追求。

1958年,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农学专业。上学期间,有一次去医院看病时,他看医院里到处躺着得了浮肿病的农民。农民的疾苦深深地震撼了他,农民哀伤无助的眼神成为他难以磨灭的记忆,他含着眼泪走出了医院,他在心里暗暗许下誓言:“要用自己的知识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也成了他一辈子要为之奋斗和兑现的承诺。

他以求学为荣。1982年,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外派的第一位研修生赴日本学习。当他站在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的山坡上眺望,满山坡的果树、花卉、连片的温室大棚蔬菜和漂亮的农舍,使他的眼眶湿了,他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差距,想到了家乡农民的贫困,想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决心要学到日本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并将其带回祖国,带回家乡,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坚信日本农民能够做到的,镇江农民也一定能够做到!为了多学一点,他起早贪黑,一个人干2个人的活,力争通过多干活,给日本农户留下好印象,这样好让他们多教自己一些关键技术。为了多问一点,41岁的他白天帮农户干活,晚上自学日语。日本的研修经历,让他清晰地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走传统农业发展之路,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出一条发展高效农业的路子,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学成回国时,他没有用省吃俭用的钱从日本买家电,而是带回13箱农业书籍和20棵草莓苗。这些书和草莓苗,承载着他心系强农富民的梦想。

他以书刊为伴。30年如一日,农民需要什么,他就学习钻研什么。他坚持订阅日本《现代农业》杂志(月刊)。当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日本最大的农业书籍出版商)坂本尚专务看到赵亚夫的书厨里存放着他们出版的各年的杂志时异常激动,当即表态:不仅免费给这位中国的热心读者提供每期日本《现代农业》杂志,而且还给他提供了可以直接进入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电子出版物的密码。他通过学习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镇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找到了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方法管理农业、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的路径。他通过阅读日本《现代农业》杂志,跟踪日本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经验。2013年他学习跟踪又取得了新成效,在镇江市科协的牵头组织下,由他领衔翻译的日本《机插水稻稀植栽培技术》一书,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技术的引进,能在栽插密度降低50%,每亩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30-50%的情况下,使南粳5055有机栽培的亩产达到613公斤,镇糯19绿色栽培的亩产达到687公斤。试验表明:在保持水稻高产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地减少面污染。他60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掌握了制作多媒体讲稿方法,提高了对农民培训的效果,缩短了与日本农业专家交流沟通的距离。他通过学习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通过中日合作制订出版了“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该书得到了陈锡文的高度评价。他70多岁又开始学习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为生产优质、安全的食品打基础。

他以强农为快。他走上了一条强农富民的圆梦之旅。为了强农富民,他进行了农科所研究结构的调整,引进糜林等果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建起了果树栽培研究室,建立了句容白兔日本水果栽培技术示范园。开创了一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强农富民圆梦的途径。他利用20棵草莓苗作为星星之火,燃起了茅山老区万山红遍的渴望。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草莓,让农民知道怎样辨别草莓苗的栽插方向、怎样摘叶疏花疏果。很快,句容成了全国草莓之乡,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草莓楼”。在他的精心指导和普及下,现在很多农民已经成了能够种露天草莓、大棚草莓、高架草莓、有机草莓的专家。20058月,赵亚夫带领纪荣喜、方继生、杨修林、张德明、王柏生等5位农民劳模考察团赴日本学习考察,没有出过国门的劳模格外兴奋,认为各自在句容发展高效农业,栽培应时鲜果和茶叶已经小有名气,这次老赵带他们远赴日本,就是为了开开眼界,好好玩玩。谁知老赵早就将他们十天的农户考察行程安排得满满的,他们共跑了11个地方的42家农户。每天要跑四五个农业基地,晚上老赵还要还要他们谈谈观后感,说说学到了哪些先进农业技术。去日本劳模经常“埋怨”:“他恨不得让我们用这十天的时间把日本的先进技术全部装进脑子里带回去”。老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这些强者更强,能人更能,富者更富。就是为了“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

他以富民为乐。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指导下,他使革命烈士许杏虎的家乡杏虎村变成了应时鲜果生产基地;使丹徒上党镇的五塘村、水台村找到了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的思路和途径,步入了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他使戴庄村全国植树造林劳模余锁根由精神上的富有者变成了精神和经济同富者;他使戴庄村外出打工者变成返乡发展高效农业的领头人:退伍军人彭玉和在外打工5-6年后返乡种桃50多亩;他使城里下岗职工句容开发区王巧娣变成了种植有机桃的江苏巾帼英雄,年尽收入超过20万元,现在他爱人已经放弃在镇江开汽车的工作,回家开上了自己家买的小轿车,经销起了自家的有机桃;他使句容粮食系统下岗的窦永敏成为句容的日本砂梨的种植大户,年近收入达到30多万元。

亲民友善,始终保持与农民的血肉联系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赞誉说:“要想富,找亚夫,留住赵亚夫,四川准能富。”

他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农,始终保持与农民的血肉联系。他总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标准想问题,办事情,做抉择。他不仅思考如何解决茅山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而且帮助解决灾区人民的“三农”问题,同时还主动思考和关注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他2001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句容茅山老区戴庄村搞试点。他帮戴庄村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有机农业合作社,自愿加入有机农业合作社的农民有840户,占全村农户的90%以上。让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30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6万元。集体经济从负债80多万元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中国科协第一个现代农业海智工作基地落户戴庄。

他废寝忘食,风雨无阻,始终耕耘在茅山老区希望的田野上。他虽然是副厅级领导,却没有官架子,退休后不是陪妻子和儿孙在家安度晚年,而是每年用200多天的时间与农民朋友在一起。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办公场所,给农民上课做技术指导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他对待田间的果树、庄稼、蔬菜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天不下雨时,他怕农作物旱着;雨下多了,他又怕农作物涝了;温度低了,他又怕农作物冻了。为此,每逢特殊天气,别人是尽量往家跑,但他恰恰相反,越是恶劣天气,他越往戴庄跑,往农业种植大户那里跑。她的妻子就不时地往窗边跑,期待他能够早一点安全回家。为了农民他的车一年要跑几万公里。细心的农民都发现,赵亚夫的车子后面有四件宝:雨靴、耐克鞋、剪刀和雨伞,就是为了能够随时下田指导农民修剪果树。有时突然下雨了,他就拿出驾驶员为他专门准备的大伞和农民一起撑着。刚开始,大家觉得他是“上面的大干部”,不好意思和他共撑一把伞,而他却十分谦和地说“你们的身体要紧”。

他情系灾区,亲临指导,始终让灾区人民怀抱重建家园希望。2008年汶川地震后,已经退休几年的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顾自己年岁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义无反顾地奔赴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按照组织的要求担任了江苏援建高效农业示范园的顾问。他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从因地制宜立足,以快速见效,致富农民为目标,按照当地的需要,挑选镇江最强的农业科技专家队伍,筛选镇江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最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品种去做示范。他和团队将镇江引进并取得成功的草莓、葡萄、蔬菜、核桃和发酵床养猪养鸡等40多个等优势品种与技术在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免费培训农民200多人,推广高效农业5000多亩,农民增收了3个亿。2010年,他忍在病痛依然到四川去给农民授课,由于行走不方便,他一下飞机就直接坐上了轮椅,这次在四川的十天,他是坐着轮椅讲课,坐着轮椅在地里给农民做指导,坐着轮椅吃饭!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农民无不动容,都为他这份真情和真心掉下了眼泪。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赞誉说:“要想富,找亚夫,留住赵亚夫,四川准能富。”援建3年,他先后18次飞往绵竹,在灾区又一次践行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诺言。现在,每年都还有绵竹“老乡”自发地来看望他,感谢他给灾区人民找回了自信,带去了财富。有的是来继续向他请教一些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他纵观全局,敢于建言,始终思考具有前瞻性的“三农”问题。他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不仅立足句容,而且放眼江苏。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不仅讲给农民听,而且主动撰文给上级领导看。他能把国外的经验、中央的政策与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如何进行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他所撰写的建议先后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近30次。他在五谈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的文章提出:首要的是实现农业高效,留住必要数量有相当素质的务农农民。必须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入手,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效益。必须以本地特色时鲜花菜肴原料为主,制订出相应的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开发规划,逐步建成与市场经济需求相对应的果品、蔬菜、畜禽、水产适度规模生产基地。他认为合作社必然会在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下得到健康发展,成为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主流。他建议我省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土地流转,应该主要将土地从无力经营自家承包地的不务农“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转入农村中能干致富的务农农民,包括返乡创业的农民手中,并引导、帮助他们成为合作社的骨干力量。时让省长罗志军对他的五谈我省经济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给予了批示;“亚夫同志的‘五谈’,文字不长,内容丰富,很有新意。

‘三农’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特色,真正使农民得益。文中的很多观点来自实践,来自基层,又可以指导面上,可称为理论。我建议很好听一下他的想法,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农’工作做深入的分析研究,不满足于现状,解决深层次问题,真正走到全国前列,完全可以做到。”

开拓创新,始终探索服务三农的新路径

戴庄农民杜忠志说:“赵老还每年都来给我拜年,这10年中就吃了我一个桃,还是做检测用的。”赵亚夫说:“你是戴庄第一个严格按照我的要求种有机桃的人,你成功了,其他的农户受到你的影响,戴庄的桃园才从你的3亩地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你是有功劳的。”

他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强农富民的本领。他善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但不照抄照搬;他善于集成创新,勇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但他不要名不图利。在数十年的科技工作中,他与南京林业大学张济生院士合作进行秸秆碳和秸秆醋的生产及在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获得成功。他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引进日本草莓、桃、葡萄、梨、无花果、水稻带新品种、新技术100多项(个)。他成功选育出草莓新品种“益香”。他创新将日本最先进的草莓栽培技术与越光水稻栽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水旱轮作的栽培新模式,有效地控制了草莓黄缩病,得到了日本草莓和水稻专家的高度赞扬。他引进和探索出的有机农业适用技术就有近百种,有效支撑了戴庄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他注重科技成果推广普及机制创新,切实用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他注重在试点中普及科学技术,注重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和方法普及科学技术。为了让农民对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他带领农业专家编写了《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草莓栽培技术图说》、《桃树栽培技术图说》等4本科普专著。他亲自制作数十篇100多万字的多媒体讲稿,经他培训的农民超过了30万人次。为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他印制了200余张名片发到农民手中,他的手机里存着几百位农民的号码,随时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他经常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们什么。”他常常告诫身边人,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比较慢,要有耐心。他与农科所科技人员探索创新出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科技成果创新、推广普及体系享誉全省。他们在创新试验中把风险留给自己,在示范、辐射中把优良的品种、成熟的技术、高额的效益带给农民,成功解决了科学技术普及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他带领董事长村官进行创业实践,让他们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创业。他在戴庄村建成了董事长村官培养基地,鼓励他们在农村第一线干事创业,现在有的担任了镇、村领导,有的在村合作社从事生产技术或产品销营销等服务工作,受到农民赞誉。为了留在他的身边多学习一些真本领,董事长村官姚伟超考取了公务员又放弃了。二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江苏省茅山老区等地累计推广种植草莓、桃、梨、葡萄、无花果、有机水稻等高效农业250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了200多亿元的收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科普惠农的新路子。

他注重组织形式创新,成功地帮助句容数万农民建起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他指导和帮助下,80年代末成立了第一个茅山草莓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成功。后来丁庄葡萄、黄梅桃子等一个个农业合作组织也相继成立,这些组织面对市场、分析市场、对接市场,产销一体,为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价格搭建了平台,把农业变成了体面的产业。如今茅山老区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达到400多个,覆盖农户3万多户。他创新戴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有效解决农民共富问题;通过民主选举,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有效治理。从而把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他让他们集中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讲诚信。让纯农户成为“市场人”、“经济人”。他通过组织消费者认养桃树,创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的经销模式。他积极探索建立有机农业朋友会,使城乡结合的产销形式更具人性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了解,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他通过与恒顺集团合作建立醋原材料基地,显示高效农业的威力。他闯出了一条能突破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技术、市场、组织等瓶颈问题的成功之路。2011年戴庄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颁布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村党总支被评为省优秀基层党组织。

他倡导民主和谐,创建了农民共富奔小康的戴庄模式。他在一个苏南丘陵最贫穷落后的一个小山村,创建了有机农业产业园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有机农业,推行股份合作,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20个村。用了5年左右时间,到2008年把一个穷村变成了小康村。就连低保户张乃成因妻病子傻,无力种田,但合作社吸收他为社员,帮他垫付生产成本,几年下来,张乃成不仅还清了欠款,还盖起了新房。他刚到戴庄时并不被农民所接受,农民开始以为他是去推销应时鲜果苗木的。他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农村小康蓝图,却被村民们看成是天方夜谭!所以在他第一次办的科技讲座时,只到了两个人。回家后的赵亚夫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他知道农民是讲现实的。他默默表示:“要用实实在在的效益证明给村民们看,用事实在证明他所规划的蓝图是可以实现的”。为启动规划的实施工作,他向村民们保证:给试种“越光”稻的农户免费提供秧苗、有机肥和技术指导,不管产量高低,都以每亩1200斤市场水稻保底价予以兑现。听过讲座的杜忠志答应尝试栽种了1.6亩“越光”稻,并按照赵亚夫教的方法,精心管理,当年收获700余斤“越光”稻,加工后的大米卖到了8元一斤。示范效应的力量是无穷的。杜忠志是戴庄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戴庄村第一个在赵亚夫的指导下率先富起来的农民。如今他承包了有机桃园,种植有机水稻和有机草莓,年收入20多万元,并成了村里50多个专业大户之一。他通过农牧结合,农田种草放牧食草畜禽和种植绿肥,大量施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丰富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显著修复。稻田蜘蛛等有益生物数量超过了常见害虫,村庄上空常能见到鹰在盘旋。全村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的用量比过去下降了80%,大幅度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2010年,戴庄村有机农业示范园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苏省委研究室在调研中认为:“戴庄模式”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组织农民抱团发展,发挥了统和分两个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微观基础。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管理民主的道路。“戴庄模式”成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样板。

淡泊明志,始终践行勤廉奉献的人生观

他不求做大官,只求多奉献。他担任镇江农科所书记、所长后将个人的梦想作为全所的梦想和追求。他担任镇江市人大副主任后,仍将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他的重要工作。为了梦想,他曾放弃到省城担任更高岗位领导,和家人一起搬迁到大城市过安稳舒适的生活,坚持扎根农村,甘守清贫,为圆农民小康梦而奔波。他的抉择让很多盼望升迁的人不理解。20123月,无锡一家农业公司多次联系赵亚夫,提出每年支付30万元年薪,请他进行技术指导。后来赵亚夫委托戴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斌与这家公司洽谈,说赵老同意做技术顾问,不收取年薪,但希望由这家公司每年代销戴庄有机专业合作社10万斤越光大米。最后合同就这么签下来了。他使句容的山变美了,人变富了,鸟儿变多了,贫穷的断庄实现小康了,赞扬他的人和声音更多了。可他自己除了变老了,腰变弯了,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始终践行领导干部勤廉奉献和一生服务百姓的宗旨,党员身份永不退休、为人民服务永不过时,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强农富民,共建农村小康社会上。

他不求名和利,永当志愿者。他公而忘私,虽然他在戴庄一干就是十多年,在历史上经他培训的农民达到30万人次,帮助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但他坚持不收技术指导和培训费,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他在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中不收任何咨询费或服务费,为密切中日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而自掏腰包买礼品。2008年,他将江苏省政府颁发给他的30万元科技兴农模范的奖金中的大部分以现金、或以购买合作社的有机大米的方式,分发给了农科所、戴庄村干部和有关等为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建设有贡献的人。

他不顾家和己,专帮务农人。有一次,在某合资企业当秘书的小儿子找到赵亚夫,谈起有一个外商要投资搞农庄,他想与这个外商合作,做经营农业庄园的事情,并且想把赵亚夫拉进来,赵亚夫一听就拒绝了。赵亚夫的妻子常对亲友说:“自己爱上的是一个不回家的人。”他常年在农村奔跑,顾不了家,妻子跟他说把自己的工作调一调,可到了妻子退休的时候,他也没有跟组织上或任何单位的如何人提起过这事。他在从事农业的50多中,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但“真正”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却没有几篇,以至于在评审高级职称时,两次都因为没有重量级的论文而未通过。他不图自己扬名,只图老百姓获利。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编写农民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的科普手册或供各级领导参考的调研报告上,回良玉副总理曾赞扬他是“把论文和成果写在了大地上的科技工作者”。他对农民的爱胜似对家人的爱。戴庄农民杜忠志说:“赵老还每年都来给我拜年,这10年中就吃了我一个桃,还是做检测用的。”赵亚夫说:“你是戴庄第一个严格按照我的要求种有机桃的人,你成功了,其他的农户受到你的影响,戴庄的桃园才从你的3亩地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你是有功劳的。”他是农民利益重如泰山的忘我者。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经常压迫坐骨神经,使得他走不了路。有一次大雨天,农民彭玉和家的桃子出现了问题,犹豫半天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谁知此时的赵亚夫腰椎肩盘突出病发躺在床上进行针灸。但他接到电话后,立即提前结束治疗,驱车冒着大雨赶往彭玉和的桃园,在彭玉和和司机一起搀扶下他才下得了车,他忍着疼痛查看桃树问题的根源,直到找到原因,帮彭玉和提出解决方案,他才艰苦地回到车上。有段时间,赵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发得厉害,一针灸就是4个多月,就在每周针灸5次的情况下,他还经常弯着腰到戴庄去进行技术指导,有时许祥生给熟悉赵老的朋友打电话,让劝劝赵老不能这样不要命,但劝说者得到的回答是:“放心不下戴庄的那些事”。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医院针灸,针一拔,就赶往80多公里外的戴庄,一个来回就2个多小时,自从到戴庄蹲点以来,他坚持每周3天在戴庄,农忙季节一天不落,遇到恶劣天气和特殊情况是随喊随到。

赵亚夫同志是新时期农村科学发展的践行者,科技兴农的引领者,新型农民的培育者,建设小康、现代化农村的开拓者。他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茅山老区农民开辟出了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光明之路!

  


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第三教学楼E座 | 邮编:610039

联系电话:028-87387139  书记信箱:guanlixueyuan1206@163.com  经理信箱:guanlixueyuan1207@163.com

版权所有 ©2023-2025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欢迎您welcome 蜀ICP备05006459号-1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