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者:gsgl 发布时间:2019-09-25 浏览次数:11268

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

不久前,在国家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中,老英雄张富清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感人故事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舍我其谁的满腔热忱,是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写照。解放战争中,他奋勇杀敌,于九死一生中立下赫赫战功。面对“你为什么不怕死”的疑问,他坦然作答:“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转业到地方,珍藏好用生命换来的军功章,他动员新婚妻子选择最偏远的山区、做最艰苦的工作,他曾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从粮食局到三胡区、卯洞公社再到外贸局、建设银行……几十年来,每到一地,他便带领当地人民群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期望变成一个又一个现实。从军队到地方,从转业到离休,张富清的岗位在变、工作在变、身份在变,但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始终没变。

勇于担当的英雄气魄,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不平凡的人生。自然灾害时期,党和国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得知大儿子有机会招工到恩施市一家国企,为了不照顾亲属,他动员儿子放弃招工,下放林场;眼部手术时,他放弃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坚持不用高档晶体,只为给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他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这位从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英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只怕占公家便宜、脱离群众;这位走到哪里奉献到哪里的党员干部,不怕冲锋陷阵、不怕艰难坎坷,就怕党的事业干不好、党的形象受损害。个人干净、勇于担当,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几十年来,他这么要求着自己,也这么要求着家人。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张富清这样“只问为民耕耘,不求自己收获”的干事者,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学习张富清,我们要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铭刻于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勇担重任,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是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重道义、勇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职业典范。

      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归国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秀品格,是传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亿人心的根本力量。黄大年同志在名利双收的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自己在海外半生奋斗得的一切,带着满腔热情回归祖国,肩负起科研领军的重任,并为之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佩。

黄大年同志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一丝不苟,凭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双重感召力,培养了一批优秀地学人才。他在职业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为人先,为教师的敬业精神添加了一个生动注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崇高的职业属性,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寄托着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期望。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黄大年同志在个人修养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争权夺利,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却分毫不让。他掌握着数以亿计的项目经费,不仅自己甘于奉献,而且断然拒绝“拉关系”“搞清托”,为当今教育科研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流。我们要学习黄大年同志的高尚情操,在社会变革的浮华和喧器中,始终保持地质人敦厚质朴的本色。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是34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经过李保国的努力,邢台市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为此他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李保国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钟扬同志先进事迹

钟扬生前是复旦董事长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员工成长成才;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钟扬曾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钟扬教授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特别关注教师”等荣誉。“钟扬青藏高原生物学研究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钟扬教授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教30多年来始终将员工放在第一位,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当好员工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出的一大批员工已成长为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

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科研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的至诚情怀,学习他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人格风范。



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同志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示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所驻的白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家庭中有195户被评为贫困户,群众脱贫致富是驻村后黄文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这个小姑娘,估计也是来走个过场的,我们跟你聊了也没用。”面对质疑,黄文秀用实际行动感染着群众,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种植砂糖橘、油茶、八角、杉木;协调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水池、硬化道路、配备路灯;入村拜访联系群众,田里、地里聊家常、话产业、说保障。在黄文秀的规划安排下,全村脱贫获得喜人成果,村内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加,全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持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

在工作中,黄文秀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时刻惦记着村里的困难群众,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慰问资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她积极争取各项补助,让村里的寒门学子获得读书机会。父亲手术住院期间,她没能在身边照顾,村里大小事务却总能找到她忙碌的身影,获得群众的信任和赞誉。在听到文秀遇难的消息时,很多被她生前照顾的老人和小孩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难过得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说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女儿、好姐妹,一位真正把她们当亲人的外乡人。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作为一名扶贫干部,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谋福祉。她的先进事迹,正在被传播与铭记;她的忠诚担当精神,必将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

  周永开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长期身体力行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他出资近万元,先后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将“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錾刻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同时,周永开与另一名老党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了一部《共产党宣言》长卷。该卷长90米、宽7.1米,同样寓意着对党的拳拳感恩之情。他还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他最爱说的话。

    离休后,周永开老人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最牵挂的土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他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小组,在万源市花萼山义务护林,并积极促成了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先后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导群众投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老亲自去扶持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呵护丛林的一虫一鸟,在他的感召下,方圆482平方公里的村民们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 周永开连续10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4年,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员工,与操场上成群结伴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员工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到:“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该生的3000块钱。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员工,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2018年,他再次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正如周永开所说:“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和党在一起,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一辈子的信仰和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永开同志的先进事迹,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情怀,而这种初心和情怀必将带领中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第三教学楼E座 | 邮编:610039

联系电话:028-87387139  书记信箱:guanlixueyuan1206@163.com  经理信箱:guanlixueyuan1207@163.com

版权所有 ©2023-2025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欢迎您welcome 蜀ICP备05006459号-1

  • 官方微信